古今中外都有高級餐廳,清末、日治享用美食到酒樓
「酒樓」出現在清末時期,當代仕紳階級可以在此宴飲或叫外送;酒樓出現前,仕紳階級通常在自家「花廳」宴客,比起有些現代人吃飯時依然低頭看手機,清末的仕紳似乎更懂得享受,主客們會在花廳裡一邊品嚐美饌,一邊聽曲或看戲,可說是視覺和味覺的雙重饗宴。
清末開港後,來台文人、富商、官員增加,應酬的需求也增多,這就是酒樓出現的契機,當時的酒樓有可以聽歌的藝旦表演,還有可以看戲的梨園演出,藝旦搭配曲師的演奏,從哀怨悠長的南音到活潑熱鬧的北管演唱通通有,賓客們飽足之際還能提升文化氣息。
隨著統治政權轉換為日本,除了酒樓更加興盛,也出現日人設立的日本料亭與西洋料理屋。在清朝當官可以透過科舉的管道,而日治時期沒有科舉,想要受到重視就得多跟日本人交際應酬,彰顯自己的社經地位。
日本料理較生冷,不甚符合當時台灣人的口味,因此臺灣仕紳和日本人的聚會場所仍以酒樓為主,這時的酒樓提供許多佳餚,多出自福州師傅的好手藝,這些福州師傅原為清朝上層社會的專任廚師。
當然吸引客人上門的除了佳餚還有娛樂表演,除了藝旦或梨園表演,日治時期的日本人還引進了「酌婦」服務,也就是陪酒女郎,〈水竹居主人日記〉中也有相關紀載,「演梨園三枱,內地女優一座,藝妓、酌婦侑酒,直燕飲至七時餘方散。」
果然古今中外「吃飯」一事可大可小,如何讓飯局成為一種享受也是一門學問呢!
⚡拒絕厭世找樂子 樂誌